金氏文化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金氏文化 
以传统家文化 塑核心价值观
[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9-20 13:47:40 ]

以传统家文化 塑核心价值观

 

 

■人物名片

陈延斌,男,江苏丰县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现为江苏师范大学重点研究基地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校特聘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首席专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苏省

本报记者 胡劲松

曲美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作为全省最早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的城市,徐州在家文化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并独创了最美家庭讲好家训巡讲活动的+新模式。

家庭、家教、家风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家庭文化建设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家庭和社会又该如何共同推动良好家风的培养和优秀家训的传承?220日,记者就此走访了本报党报智库成员——国内较早开展家训研究的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延斌教授。

记者:习总书记提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您怎样理解家庭、家教、家风之间的关系?

陈延斌:家庭建设包括家德培育、家庭教化、家风营造、家业兴建几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彼此渗透,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可以说,家庭、家教、家风之间相辅相成,家庭教育、家风培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内涵,每个家庭的建设都要把加强子女教育、营造优良家风作为基本任务。古人写对联,都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良好的家风、家教和家庭建设有利于引导家庭成员遵守家庭道德规范,形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勤俭持家、和睦友善的家庭氛围,形成守护个人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记者: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是家训,一直是您的重点研究方向。您与徐少锦教授合著的62万字专著《中国家训史》,被誉为填补了中国家训研究的空白。能否从传统文化角度讲讲您所理解的家风、家训?

陈延斌:家风也叫门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在世代累居、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和道德面貌。简言之,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家风的形成离不开父祖的提倡和身体力行,也离不开后辈子弟的继承和发扬。家训教化、家长垂范是形成良好家风的重要条件,良好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使子弟家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约束和激励子弟在家庭生活中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后汉书》记载,以畏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闻名于世的汉代太尉杨震一族,自八世祖杨喜起,到曾孙杨彪,作为东京名族,绵绵四百多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即袁绍家族)俱为东京名族云。但是,袁氏车马衣服极为奢僭,袁绍家族终归败亡,而杨氏则能守家风,为世所贵。可见,家风之优劣对于家族子弟的重要。

家训是我国传统国学、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部分。古代的家训,名称多样,如家诫(戒)、家范、家规、家约、家语、家箴、家矩、家法、家则、家劝、庭训、世范、宗训、户规、族规、族谕、庄规、条规,宗式、宗约、公约、祠规、祠约等等。家训主要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有睦亲齐家、治家理财、修身处世等的教诲训示,也有一些是夫妻间的嘱告、兄弟姊妹间的诫勉、劝喻,或者后辈贤达者对长辈的建议。

家训的基本涵义有两种:一是指规范、准则意义上的家范、族规或家教文献,是家族或家长撰写、制订的,有较强的教化意义和约束作用;二是指家庭教化、训诫活动。前者是文本,后者是实践,这两方面又相辅相成,彼此为用。

家风与家训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一方面,家风是在家庭、家族教化、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家风的优劣关系到家族的盛衰成败;另一方面,家风优劣与否又反过来影响着家训教化的成效。家训教化、家长率先垂范是形成良好家风的重要条件,注重家风熏陶是传统家庭教育,尤其是子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记者:我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家训这种传承形式?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和基本内容有哪些?

陈延斌:家训文化在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并随着家庭性质、形式、结构、功能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有文字资料记载的家训思想和实践非常久远。早在距今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周公就曾教诫儿子伯禽注重德行的修养,礼贤下士,勿恃位傲人。《国语》中也载有公父文伯母教诲儿子勤劳勿逸的母训。《论语》中孔子教子学礼的记载更是为人们所熟悉。然而,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居,全面而系统的家训则是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才出现的,对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家训是在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以后。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实际上是儒家的家训文化。

从传统家训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家训文化发展的大致脉络为:萌芽于五帝时代,产生于西周,形成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而到了清末以后,随着封建大家庭的解体,传统家训整体走向衰落但也发生了局部新的变化。

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流传,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核心始终是围绕教子立身、睦亲治家、处世之道三个方面展开的。

教子立身。受儒家思想影响,传统家训都把教育子弟家人立身修德摆在突出的位置而反复强调。其主要内容有:涵养爱心,将做好人放在为人处世之首;蒙以养正,爱子有道;立志清远,励志勉学;洁身自好,杜绝恶习;应世经务,自立于世;奉公清廉,笃守名节;勤谨政事,报国恤民。

睦亲治家。与儒家倡导的齐家思想相适应,传统家训都把家庭和睦,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团结作为家道隆昌必不可少的条件,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对于齐家兴家的极端重要性。在强调睦亲齐家的同时,传统家训特别是宋代以来的家训大都总结传授了家政管理、家业置办等方面的具体经验及详细措施。

处世之道。传统家训在教诫家人子弟时,大都结合个人经历及处理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经验,传授处世哲学、处世之道。概括起来,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审择交游,近善远佞。其二救难怜贫,讲究人道。其三,和待乡曲,宽厚忍让。其四,明哲保身,谨言慎行。

记者:由您主持的中国传统家训与优秀家风研究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您关于加强家庭建设的建议也被《人民日报》内参采用,受到了中央相关部门的肯定。您觉得对于现代社会建设而言,我们为什么要重提重视传统家训和优秀家风?

陈延斌:首先,今天的家庭仍然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重视家庭和家庭建设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在今天,治家教子、立身处世仍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继承和弘扬传统家训文化精华应着重吸收其孝敬长辈、待人以诚、勤劳节俭、和睦邻里、乐善好施等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合理借鉴其养正于蒙、家风陶冶、言传身教、实践养成、情法并用等具体做法,并结合时代需求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家训文化。

其次,社会转型引发的教育和道德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现实生活中的父不慈子不孝、家庭暴力、婚外恋等违法悖德事件屡见不鲜;由于家教不严引发的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违法犯罪率也呈上升趋势;重智轻德、重养轻教、子女叛逆以及代际矛盾、代际剥削等现象日益突出。这些家庭问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伤害,以致有人感叹家风日下,人们不得不重新思索家风家规建设。

最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家文化的基础上生发、光大的,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为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尽管时代变迁,但传统家训文化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化方式、途径都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的方面。

记者:在您看来,一个家庭如何才能培养优秀家风,传承优秀家训?政府和社会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

陈延斌:实际上,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我认为一个家庭要培育优良家风、传承优秀家训需要在以下方面着力:

一、家长率先垂范,以身立教。家庭品德养成教育是家庭内部的教育,是人生开始最早、持续最长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说是终身教育。而且鉴于血缘关系和父母长辈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位置,他们的教诲比起师友教诲更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入耳入心的作用。正如颜子推在其《颜氏家训》中所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服,行其所服。因而在家训教育和家风培育中,父母长辈如果能端正品行,率先垂范,就更能收到其他教育不能比拟的效果。

二、利用典范人物的示范、激励作用,给孩子以正面引领。榜样人物的事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使人产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内省的道德情感,从而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与榜样相对照,变成趋善避恶、择善而从的道德行为。中国家训史上很多作者都很注意这一点。例如,颜子推就在对子孙讲道理的同时,列举了许多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以加深他们对家庭道德准则的理解和实践。司马光的《家范》也大量采辑了自卿士以至匹夫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的典型事迹,以供子弟、家人学习和效法。

三、注重家训、家规的可操作性,实行奖惩结合。由于家训是教家立范,供家人、子弟学习和执行的,因此家训对家人、子弟的教诫既要有理论的说服,更要有实际的操作指导。传统家训在论及治家教子时有不少都强调要奖惩结合,认为立家之道,应刚柔相济、恩威并施。对于未成年孩子,在教育引导的同时也要制订一些约束性的制度,将劝喻与约束结合起来,奖优罚劣,奖善惩恶。

当然,现代家风、家德建设既需要家庭内部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又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等外部力量的合力推动。就家庭外部而论,政府部门应加强家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家庭建设的制度法规保障,在这方面,将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的条款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学校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应适当融入家风家德教育内容,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大众媒体应加强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为广大家庭提供良好家风、家德建设的楷模。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濡染、政府倡导相互配合、密切协作,进而形成家庭建设的协同互促机制,必将促进广大青少年优良品质的积淀和巩固。

记者:最美家庭讲好家风巡讲活动的意义在于培育优秀家风、传承优秀家训,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一项重要举措。您是怎样理解落细、落小、落实这一要求的?培育优秀家风是怎样体现这一要求的?

陈延斌:核心价值观是较为抽象、深邃的价值理念,要为广大普通民众认同,就必须落细、落小、落实,也就是要贴近民众,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从小事、小处抓起,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积淀素质,自觉践行。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价值观塑造的起点。包括家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和基础,三个倡导所蕴含的社会共识不少也根植于中国优秀家风文化之中。比如,富强公正文明和谐与家风体现出的勤劳节俭、正身率下、憎爱不偏、亲睦家齐、和待乡曲等思想相协调,而敬业诚信友善也继承和弘扬了我们民族修身为本、诚实守信、仁民爱物、乐善好施的优良家风传统。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恰是对传统家训教化和优秀家风中治家、睦亲、教子、处世价值和标准的承接、升华,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提供了良好的共识基础。

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之小德,也是国家之大德。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的力量。传承优秀家风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层面上深入,具体行动上浅出,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践行。因此,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原则,挖掘和利用传统家风文化这一宝贵财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接地气、贴民心,融入到百姓日常工作生活之中。

记者:我市在培育家风、传承家训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您认为,我市应当如何继续推进家文化建设?

陈延斌:徐州是汉文化发祥地,素来被称为一座有情有义的城市,在这里曾经流传着 陵母训子等千古美谈。近年来,徐州市特别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其运用到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不仅在全省最早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活动,而且创新开展了+相结合的““最美家庭讲好家风活动,形成了365天开展最美家庭系列活动的常态化机制。

家风培育、家训传承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良好的家风家教和家庭氛围有利于形成团结邻里、善待他人、乐善好施的和谐氛围和文明风尚,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对于提升徐州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广大市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在我们的实践中也已经得到了验证。因此,我市应当在家文化建设方面再接再厉,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从广大人民的基层实践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和机制,形成家庭建设长效机制,真正发挥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浸润和推动作用。

链接

由陈延斌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正在按计划进行,目前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委托的中国传统家训文献影印本已经编辑20多卷,计划编纂100卷左右。课题组编写的一些家训通俗读物,如《中华十大家训》已经付梓,20卷左右的《中华传统家训文献集成》现在也正在抓紧整理、编纂。课题的另一项任务是完成当代优秀家风培育的实用对策研究报告,希望该报告能为我国当前家风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为广大家长治家教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