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桥——匈奴族休屠国后裔善举的见证
从安徽省省会合肥西门出城,沿312国道西行25公里,便是五十里小庙(现在称小庙镇),肥西县城上派镇经此有一条县级公路通往现在经开北区的高刘镇。前行约十公里,途经一条发源于将军岭流向东淝河的自然河,由于是上游的支流,河没有名称。河上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桥梁——金大桥。无论是过去人们步行,还是现在人们乘车,说周边的村庄也许人们不大熟悉,但一讲到金大桥,几乎人人皆知。因此,金大桥成了周边十来平方公里显著的地理坐标。也是合肥西北重镇高刘通往南方的必经之道。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就是以金姓人家命名的一座桥梁吗?有什么好写的?
是的,桥的确是一座普通的桥,很早以前也就是两米多宽、十来米长的一座木桥。可是,命名这座桥梁的姓氏却源远流长,大有来历。原来,这里的金氏族人先祖2100多年前是匈奴休屠国国王。那么,这里的金氏人家又是何时从何处迁到这里定居的呢?让我们追根溯源,从头慢慢道来。
公元前134年的西汉王朝时期,霍去病奉命西征匈奴,汉朝军队一直打到甘肃武威,大匈奴下面有一个部落王国——休屠国(屠,在此读除chú),就在现在的民勤县。慑于汉军的威势,休屠王和混邪王(混邪,读昆爷)归顺汉朝,休屠王的两个儿子日磾(读mi di)和伦(单名)随着部落军民被带往西京长安落户。从此,便融入汉民族大家庭了。日磾在宫中养马,由于饲术高超,人品端正,得到汉武的的器重,因为休屠王过去有祭天金人的缘故,汉武帝遂赐姓金氏,日磾于是叫金日磾,弟弟叫金伦。这就是赐姓金氏的鼻祖。后来,金日磾因至忠至孝,勇武过人,平叛莽何罗谋反有功,被封为车骑将军。汉武帝临终托孤,让金日磾和霍光共同辅佐幼子弗陵,也就是后来的汉昭帝。金日磾逝世封为秺侯,(秺,读音dù)他和弟弟金伦的儿孙后代在汉朝七世任侍中(侍中是皇帝近臣,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也参与朝事,身居君侧,常备顾问。)是为京兆金氏。到了东汉末年,家族迁徙河南南阳,三国时期,汉室衰亡,金氏的第15世孙金尚(字元休,汉献帝时委派兖州刺史)的子孙由南阳迁建康(江苏南京),由建康而迁姑苏,唐代由姑苏迁浙西桐庐,而后由桐庐又迁徙到徽州休宁文昌坊,在此繁衍发展,成为徽州十大姓氏之一。五代十国后周显德年间(公元960之前),金日磾的第37世孙有一房金得贵北迁合肥西郊,在现在的井岗镇邓店村枣树林落户,便是合肥仁山堂金氏的始迁祖(祖墓现仍在董铺水库南滨的树林里,立有巨碑)。金氏宗祠建在现在的三孝口井梧巷和天王巷之间的金巷,市政在这里立有“金巷”路牌标志。金氏宗祠1956年被安徽省税务局占用而后改建,祠堂不见原貌了。这支金氏之所以不同寻常,因为他是民族融合和团结的历史见证。2004年该家族七修宗谱,引起新闻媒体普遍关注。安徽卫视第一时间、合肥电视台、肥西电视台、《新安晚报》、《合肥晚报》《安徽商报》等相继作了报道。《安徽志苑》、《台湾姓氏源流》还登载了全国十佳史志工作者马骐先生介绍这个家族的文章《匈奴休屠王后裔在合肥》。
金氏家族繁衍发展到明代,族众丁藩,地少人多,合肥西郊难以容纳八大支派大家族的繁衍发展,(八大支派分别是懋官公、懋贤公、懋昭公、懋勋公、懋成公、懋卉公、懋满公、懋变公) 于是,金日磾的第57世,也就是金得贵的第20世懋成公以及其他几房,便析居外迁。大概是匈奴族祖先历史上有逐水而居的生活习惯,其中懋成公大房一支,便西迁到合肥西乡七十里地的华祖庙东边一带,繁衍生息。这里,便是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东淝河的上游河畔。此处土地肥沃,非常宜居。远在合肥城里的金氏宗祠一共有三百多亩祠田就买在这里附近。
随着人口的发展,懋成公大房在高刘南方三四公里有很多金氏村落,例如有金湾、金西郢、金老家、金小油坊、金沟、金圩(后来由于修筑淠史杭大潜山总干渠新民坝一段而隔河相望。有的由于沧桑之便,成了历史地名)等处。
自古以来,修桥筑路皆是义行善举,为了解决高刘一带通往分路口而后再往合肥方向的隔河渡水困难,在河的北岸的金氏人家,捐资备料,便在此处修筑了一座比较大的桥梁,取名为金大桥。桥梁建成后,独轮车、马牛羊、肩担重物者,货运贩卖者,学童上学的,便畅行无阻了,也大大促进了高刘集的集市贸易。南方的舒城、三河、山南馆、聚星街、农兴集、雷麻店、分路口到高刘买卖都必经金大桥,北方寿县的炎刘庙、王集行人前往南方上述诸地,也必经金大桥。从金氏懋成公大房迁居到金湾一带定居的时间推算,金大桥的名称应该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了。那么,既然有金大桥,有没有金小桥呢?有!在金大桥的上游三华里处,当年金湾一代的人家便于前往分路口街道,于是在河上架设了一座小型桥梁,这是相对于下游金西郢前面较大的金大桥而言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由于治淮需要,在金大桥、金小桥等处,治淮委员会都派人在此树标杆,测量绘图存档。
《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现在,曾任国家粮食局人事处处长、现任粮食局办公室副主任的金贤,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科大创新研究院院长金西,便是金日磾的第72世孙,老家都是在金大桥附近的村庄。
从金大桥的演变可以看出时代之变迁。由于当地地处江淮分水岭以北,没有山岭,缺少石料,长期以来,金大桥是一座木质桥梁。500多年来,风吹雨打,洪水泛滥,木橋屡坏屡修,金氏族人费尽了辛勤和努力,做出了很大贡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桥墩经过改建,桥梁也改建为钢梁,但上面仍铺设木料。到了八十年代末,因南方不远的大潜山总干渠中塘郢大桥通车,金大桥也随之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梁,沟通连接了市县到高刘区的公路。新世纪后,金大桥再次改建,抬高了桥面,也相应加长了桥的长度和宽度,两旁也建有护栏。现在,整天到晚,日日夜夜,金大桥上客货车辆南来北往,川流不息。过去家族修桥,现在成了国家政府公益事业、民生工程、公共建设的建筑。但金大桥的名称一直沿用下来了。
金大桥,不仅是金氏族人义行善举的见证,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象征,是改革开放时代不断进步的缩影!
说明:文中关于金氏的历史,分别见班固《汉书.霍光金日磾传》以及《合肥金氏宗谱》《金氏迁派源流图》等。
作者简介:
金长渊,曾用名李明传,笔名明川,金边。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中文专科学历。退休前先后曾任中心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师,乡镇纪委书记。退休后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学会理事,安徽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合肥市庐州诗词学会副会长。安徽省《炳烛诗书画》责任副主编,《庐州诗苑》执行主编。曾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诗文数百篇(首)。有《杞忧集》、《涓埃集· 韵语》、《涓埃集· 诗谭》、《涓埃集· 文薮》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