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姓人眼中的金日磾】一个外姓学者,以非常客观的态度研究金日磾文化,以史实证明金日磾子孙繁衍,瓜瓞绵延,无意中有力地驳斥了金日磾无后论。------金汉永
西汉秺侯金日磾——兼论恢复成武县金日磾文化
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会长 潘建荣
汉代及以后的历史文献表明,汉武帝晚年的重臣金日磾及其子孙封地秺侯城,在今成武县西北。金氏七世内侍,对应汉代七代皇帝和新莽一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金日磾第十五代孙星汉王东渡三韩,其后子孙四百余年一直为新罗王,与隋、唐、五代等中原各朝保持密切关系。今天,韩国有金姓800 余万,乃第一大姓。其中部分金姓为金日磾之后。最近韩国KDS 电视台和汉阳大学金秉模教授连续两次来菏,赴成武考察秺侯故城及金九女墓祠,意在探寻韩国金姓王族之源。应韩国友人之约,特撰此文,作为介绍金日磾文化的楔子。
一、金日磾其人
金日磾(前134-前86),中国西汉时期北方匈奴族休屠王太子。据《史记》,匈奴乃鲧禹夏后氏之苗裔,商汤灭夏,桀子淳维带领数千人北奔大漠,与中原人群失去联络近千年之久,遂形成了北方草原独特的语言、语音、语义,实乃中华民族三皇五帝、尧舜禹之后裔。战国之前,匈奴分为山戎、玁狁、荤粥等若干部,至秦时已形成统一的匈奴族,成为秦汉时期与汉王朝抗衡并不断骚扰北方边境的心腹之患。汉文帝末年,匈奴浑邪王、休屠王北出大漠,挥兵南下,击败大月氏,占领河西走廊,切断了汉王朝与西域的联系。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 年),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将兵击匈奴右地,多斩首,掳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夏,霍去病再过居延,攻祁连山,大获全胜。匈奴大单于怨恨浑邪王、休屠王居住西方而守不住河西走廊,一再被攻克、攻占,急招浑邪王、休屠王议事,欲杀之。二王恐,议降汉。汉遣霍去病迎接受降。途中,休屠王反悔,被浑邪王杀掉,遂挟休屠王后大阏氏及王太子日磾等四万众归汉。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封其裨王呼毒尼为下摩侯,鹰庇为辉渠侯,禽棃为河綦侯,大当户铜离为常乐侯。汉休屠城,在今甘肃武威北三十公里凉州区四 坝乡三岔堡村。
休屠王后大阏氏及王太子日磾、王子伦等人被编入官奴。此时日磾14 岁,在宫苑钻研养马、相马之术,马匹高大健壮,神骏特异。几年后,武帝由一群绝色宫女陪伴,巡视宫马。众马奴无不窥视群芳,惟独“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的金日磾目不斜视。汉武帝大为感动,以其心正忠直,即拜其为马监。又几年,陆续荣升侍中(皇帝身边工作人员)、附马都尉、光禄大夫,不离武帝左右。因其父休屠王“作金人以为匈奴祭天主”之故,赐姓金。之后,金日磾愈加忠诚于汉室。
为褒奖金日磾的忠心,汉武帝赐出宫女,金日磾不敢近。又一次表现出对汉武帝的忠敬之心。金日磾之子为武帝之弄儿,常嘻笑于武帝项颈,被日磾怒视目责。其子告武帝,武帝反责日磾不对。反映出武帝对金日磾父子的极度信任。后来,其子长大,竟嘻戏宫女,被金日磾杀死。汉武帝对此举既伤心,又感叹,欲加信任。为安慰金日磾,汉武帝欲纳其女,拒之,表现出日磾不谄权贵之正气。
汉武帝因太子巫蛊事件,大开杀戒。后知错悔之,又追究江充党人。侍中马(莽)何罗及弟恐受诛连,欲杀武帝,被金日磾暗中侦知。在欲行刺时,金日磾置生死于不顾,拦腰抱住莽何罗,擒杀之。金日磾救驾有功,拜封秺侯,食三千户(《汉书》云2218 户),不受。武帝临终,托孤幼子弗陵于金日磾,金以己为匈奴人而让霍光,自己副之。昭帝立一年,金日磾重病,于病榻受武帝遗诏,拜秺侯,国在济阴郡秺县。仅一日,薨,陪葬茂陵。如此看,金日磾一生没有到过封国济阴郡秺县。
二、金日磾封秺侯之“秺”的地望
金日磾被封秺侯之“秺”,是西汉的秺县,在今成武县城西北约25 里伯乐镇玉皇庙村北,至今遗迹尚存。本来,在金日磾封秺侯之前,就已有商邱成因诛卫太子功被封为秺侯,食2120 户,四年后,因大不敬罪除国。说明秺县在金日磾以前就存在。(见《汉书·功臣表第五》)
《汉书·地理志》济阴郡所辖九县中有“秺”,并注“莽曰万岁”。
《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有秺侯,商丘城。”王先谦补注:“秺,济阴县。”汉济阴在今定陶县。
《史记·集解》:“《汉书音议》曰:‘秺,在济阴成武,今有秺亭。’”反映出东汉废秺县为秺亭。
晋王隐《地道记》曰“成武县有秺城”。说明秺县在东汉废入成武县后为成武县的一座城邑。
《宋书》记载:“泰始二年,薛安都以彭城降魏,魏遣尉元救安都,道军于秺,即此。”东汉废秺县为秺亭,历汉、魏、晋四百余年,至刘宋时,秺城还在。
《康熙字典》:“地名,济阴有秺城,金日磾、商丘城封国。”
史籍关于古秺县县城的地望还有具体的记载。唐《元和郡县图志》曹州济阴县下:“故秺城在成武县西北二十九里,昭帝封金日磾为秺侯。”
宋《元丰九域志》单州成武下:“有秺城。”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曰:“故城在今山东武县西北二十九里。”此当是沿袭《元和志》之说。《曹南文献录》(编著者徐继儒,曹县人,清光绪十六年进士,入翰林院为编修)载:“秺城,在成武县西北二十五里。”根据汉唐一里为今444 米,折合今里为25.5 里。由于此地处黄河泛滥区,已经一千五百年多年的秺城遗址,被淤埋于地下五米。县址在今成武县伯乐镇西北玉皇庙村及大郭村一带,地表所见唯有汉砖汉瓦,及若干汉墓。
三、金日磾及其后人
1、西汉时金日磾兄弟子裔
金日磾娶妻何族何氏,史无明载。有子三人,女一人。长子,其名不详,八九岁即入宫为武帝弄儿。因戏宫女被日磾杀死。
金赏:金日磾次子。少为武帝弄儿。与汉昭帝同岁,为密友,出入宫廷,入侍左右。昭帝登基,金赏为奉车。其弟金建为驸马都尉。二人均为昭帝最信任之人。金赏继侯爵时,年仅九岁;汉昭帝拟封其弟金建为侯,被霍光以无功不封侯为由,阻之。由此可见金氏兄弟受到的恩惠与信任。金赏娶首辅大臣霍光之女为妻。霍光一女为昭帝后,昭帝与金赏同岁,共起卧,二人关系至密,又为连襟,其宠贵可见。霍氏反,金赏欲休妻霍氏女,昭帝哀怜,不使其妻连坐。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 年),金赏为太仆(皇家卫队长)。汉元帝时金赏为光禄勋。为秺侯48 年,因子早亡,无后,国除。
金建:金日磾次子,少为昭帝好友。宣帝时为驸马都尉。其子名不详,官为侍中。其妻为汉元帝姨母。其孙金当,元始元年袭秺侯。
金伦:金日磾之弟,官黄门郎,早卒。
金当:金日磾次子金建之孙。汉平帝元始之年,王莽以继绝世为名,封金日磾次子金建之孙金当为秺侯,奉日磾后。金建之儿媳,即金当之母是汉元帝之妃王政君同胞妹,即其子金当与汉成帝为姨表兄弟,与王莽为姑表兄弟。
金安上:金伦之子,为汉宣帝侍中,甚得宠。封关内侯三百户。又因除霍氏有功,封都城侯,任建宁宫(皇帝寝宫)卫尉。死后谥冢杜陵,陪葬宣帝。金安上有子四人,曰:金常、金敞、金岑、金明。
金常:金安上长子,为光禄大夫,初封夷侯,袭父都成侯。无子,由其弟金明之子金钦袭都成侯。
金敞:金安上次子。汉元帝为太子时,金敞为中庶子,幸有宠。元帝即位,任都骑尉、光禄大夫、中郎将侍中。元帝崩,本应为陵墓之园郎,因金敞世名忠孝,太后诏留侍成帝,封车水衡都尉,官至卫尉。金敞为人正直,敢犯颜色,左右惮之,连皇帝也迁就于他。临终,帝问所求,不说儿子,而为其弟金岑求官。(长子金涉明经俭节,诸儒称颂。成帝时为侍中,骑都尉,领三辅胡、越骑兵。 汉哀帝即位,为奉车校尉,长信少府。次子金参使匈奴,为中郎将,越骑校尉,关内都尉,安定、东海太守。三子金饶为越骑都尉。金敞三子皆为皇帝京畿禁军、骑兵都尉,并任其出入宫中,可见金氏之宠。金涉两子金汤、金融,曾先后任侍 中、诸曹、将军、大夫。后金汤承嗣都成侯,袭爵。)
金岑:金安上三子,为中郎将、诸曹。其子金迁,哀帝时为中书令,与堂兄金钦同朝共事。 金明:金安上四子,为诸曹、中郎将。其子金钦,承袭都成侯,后自杀。
金钦:金明之子,金安上之孙,举明经,为太子门大夫。哀帝即位,为太中大夫给事中。哀帝祖母付太后崩,金钦为护作、职办,推为泰山、弘农太守,名声大振。平帝即位,征为大司马司直(王莽之秘书长)、京兆尹。平帝年幼,金钦以德行学识被选为平帝师友。徙光禄大夫、侍中、秩中二千石,封都成侯。后因欲立其父金明之祀,而不祭承嗣之父金常之庙,公卿皆曰:宜以时即罪。诏下狱。自杀而亡。其后人不详。遂又封金敞之子金汤为都成侯,承嗣为金常后。金汤后人不详。
《汉书》赞曰:“金日磾夷狄亡国,羁虏汉庭,而以笃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
2、山东成武金氏之裔
金日磾于昭帝二年初封秺侯,即卒。其子金赏袭侯,在国48 年,其子亡,无后,国除。一直到37 年后,金日磾次子金建之孙金当承袭秺侯爵位。不久,王莽废汉建新,将秺县改为万岁县,反应出对金日磾后人封地的重视。因王莽与金当是姑表兄弟,故金家在新莽一朝仍不败。新亡,贵族四散,金日磾后裔四散。东汉建立,合并郡县,原秺县改曰秺亭,归属成武管辖。按晋王隐《地道志》“成武县有秺县故城”的记载分析,晋时,秺城故城尚存,归属成武。
根据汉代对实封侯国的记载分析,封侯者虽在京城为官开府,但在封国之内,是由本家族人管理国事、负责税收之类事情。金日磾赐姓金,其原统辖匈奴人,皆依金日磾为金姓是十分自然的。《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载:“秺,金翁叔名日磾,以匈奴休屠王太子从浑邪王将众五万,降汉归义,侍中,事武帝。觉捕侍中谋反者马何罗等功侯,三千户。中事昭帝,谨厚,益封三千户。子弘代立,为奉车都尉,事宣帝。”子弘,可能是金赏的原名。据此可知,金日磾以杀马何罗,救驾汉武帝之功,封秺侯,得三千户;昭帝是又赠封三千户,共六千户。按每户五口人计算,其封地人口就达三万余人,在当时确为一个大的侯国。这三 万多人,当由其原部族金姓匈奴人为主。因此,尽管金日磾长子金赏无后,但 37 年后平帝又封金日磾次子金建之孙金当,承嗣秺侯爵位。新莽灭亡,金当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返回秺城封地来维持生计。这一推测,被汉和帝时成武人金玉襄为金日磾之后所证实。
成武县西南15 里有一古老村庄,名九女集,其得名因金日磾之裔金玉襄的九个女儿的故事。今九女村内有一残碑,立于清雍正七年四月,碑正中大字为:“汉贞孝金氏九女故里。”碑文曰:“九女金姓,乃秺亭侯金日磾之苗裔,汉和帝时人也。其父玉襄,母庞氏,育女九人而无子,里人笑之。九女引以为耻,遂誓矢志养亲,终身弗配。同穴而葬,墓在本集西南半里许。明弘治六年,岁荒,有发其冢者,得志石一方,上有李佐时铭,曰:‘孝哉九女!逾时弗嫁,甘旨奉亲,温清冬夏。风树既悲,白华亦谢。墓可封哉,永敦风化!’里人立祠以崇其孝,故取地名曰九女集”云云。查明清《成武县志》,对明弘治六年出土的“九女墓志”已有记载。墓志的作者是李佐时。查《太平广记》、《广异记》,李佐时为唐大历年间人,曾任山阴县尉,好鬼神事。如此志为唐人李佐时所作,则墓成于唐代。但此李佐时是浙江山阴人,距山东成武太远,恐非其所为。为九女作墓志者,当为东汉和帝时成武本地的一位儒生,或与李佐时同名,亦未可知。九女墓自汉和帝至明弘治间,存在1400 年之久,方被盗墓贼挖出墓志而见于世。《九女故里碑》既说“九女金姓,乃秺亭侯金日磾之苗裔,汉和帝时人也。其父玉襄,母庞氏,育女九人而无子,里人笑之。九女引以为耻,遂誓矢志养亲,终身弗配。同穴而葬”之语,显然是九女墓志铭的原话正文。遗憾的是明清方志没有记载原文, 而只把李佐时的赞词记录了下来,说明此赞铭为东汉和帝时之物。还有一证:金日磾封秺侯,从无秺亭侯之称。东汉初,把秺县降为秺亭。到和帝时已近百年,当地人把秺侯传说成秺亭侯,是合乎情理的。只有东汉当时的人,才能这样称呼,否则,是无法解释的。明弘治年出土的墓志铭,尽管没有把原文记录下来,但在雍正碑文中已基本体现出来。九女之墓志铭,为东汉和帝时人所作无疑。
九女故事说明,在金当封袭秺侯一百年后,成武西南一带有很多金日磾后人居住,而金玉襄就是其中的一家。有的史料说,金氏、丛氏因避唐末黄巢之乱,而离开中原南下。我个人研究分析认为,应该是东汉末年三国之时,避黄巾之乱而离开济阴郡成武县秺城故地,而流徙他方。 据初步了解,菏泽市约有金姓万余人。成武县城关镇金庄有8 户,40 余人;小金庄10 余人;城内20 余人;九女集闫楼8 户,40 余人;天宫庙镇金楼500 余人。曹县苏集镇金庄700 余人;孟楼村600 余人。以上金姓皆以金日磾为祖。 多系元末明初自各地回迁故里。
另外,巨野县丛氏亦称为金日磾后裔,云其祖为东汉末许昌金祎,因联刘备反曹,而诛连族人,逃山东文登丛家岘。明初,丛氏五兄弟迁进巨野,今有二千余人。又有从潍坊迁来者,今有二千余人。
四、金姓故里山东成武对金日磾的纪念
金日磾,原名日磾,为匈奴语音之汉字。日磾救驾有功,封秺侯,赐金姓,族人随金姓。
金日磾封秺侯,一年而薨,不可能到济阴秺城封地来;其子金赏九岁袭爵,一直伴昭帝,事宣帝、元帝,居官达几十年之久,可谓三朝元老。秺县是封国,金赏定多次到秺城来过。大批金姓人在成武秺城封国一带生活,应该是金赏袭爵后的五十年间,因此,成武西部的汉秺城应是金日磾得姓之初所封之国。此金之源,在山东成武。金赏死后,按规定归封国安葬,金赏及夫人霍光女合葬墓在成武秺城遗址无疑。其后金建、金建子金当及其后人之墓均应在秺城金氏墓园。赏无子而废侯国为秺县,但金姓众人仍生活在秺县境内。37 年后,金日磾次子金建之孙金当袭侯,秺县又为金氏之领地。王莽败后,金当及族人应久居此地。按 《成武县志》,伯乐村一带,旧有王子村,其得名必源于金氏。最早的金日磾的祠庙当为金赏所建。金建之孙金当袭秺侯之后,秺侯祠内有第二代秺侯金赏像。东汉以后的秺侯祠内,供奉金日磾、金赏、金当祖孙三代秺侯,其祠在秺城。秺城废后,其祠庙移至成武县城内。清顺治初年,地方绅士崔厢出资重修秺侯庙,恩贡生邵显尧作《重修秺侯庙记》,记云:“县治西南堤岸上有秺亭侯故址,汉车骑将军金日磾也。磾在汉武帝时,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杰受遗诏辅少主,盛德大业,炳炳史册,后受封于武,为秺亭侯。土人立庙祀之。自汉迄今二千余岁也。奈庙祠存久,以讹传讹,讹呼为脱脱丞相,既名为关圣行宫……”此记说明,在明代时,秺侯庙在南堤岸上,已被人误认为是关王行宫;金日磾被误认为是元宰相脱脱。恩贡生邵显尧在崔厢重修祀庙后,特别撰写碑文,记述金日磾的功德。
清乾隆《曹州府志》成武县下载:“秺侯庙,在南堤上,祀汉金日磾,即其故封处。”“孝女祠,在城西南十八里,相传汉和帝时,金姓九女,以父无子,终身不嫁人,感其孝祀之。地名九女集。”
清道光年《成武县志》名宦下,金日磾传最后云:“汉书原传:按成武即秺之封邑也,传其后多显贵。石麦歧村及居易村土人立庙,祀之。国朝知县姚师喾、 教谕赵于京捐奉新其庙。康熙辛巳知县赵嗣晋,特建坊东郊,以志遗迹。”
查姚师喾乃康熙二十九年成武知县。他与教谕赵于京捐出自己的薪水钱重修了金日磾庙。后来赵嗣晋,于康熙三十七年任成武知县,为纪念金日磾,在成武东大街修建一座牌坊,曰秺侯坊。
成武县西南九女祠,究竟建于何时已不可考。现存可查的石碑有明嘉靖、万 历、崇祯重修九女祠碑,因年代已久,加之动乱中人为的破坏,字迹难认。
其中有一通立于“龙飞崇祯拾贰年四月”的碑首云“敕建九女神祠庙碑”, 说明九女庙已惊动崇祯皇帝,专门下旨修饬。
其二是雍正七年四月立九女故里碑。
其三是道光二十三年,敕封九女神祠碑。
另外,尚十几通石碑,有的被砸碎,有的被埋于地下,有的身首异处,其确切年代已很难考证。
五、民族融合的先驱金日磾
按《史记》,中国古代的匈奴族是3600 年前夏后氏的一支,避商人统治而徙居北方,曾为中国北方的文明作出很大的贡献。自西汉中叶,匈奴分裂势衰,其中数万匈奴人南归汉朝。东汉至三国,匈奴日渐衰败,到魏晋南北朝,匈奴人完全融合于汉族、突厥族等民族之中。
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子,自幼生活在颠沛流离的战乱之中;其出生地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就是其父休屠王刚刚从大月氏族手中争夺过来的地盘。霍去病俘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彻底击溃匈奴休屠部的精神防线。一旦听到降汉息战的消息,肯定使浑邪部、休屠部的匈奴族众欢喜若狂。在休屠王反悔被杀,14 岁的金日磾与其弟、其母同入汉宫为奴的情况下,他们渐渐感悟到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和平给人们带来的安定,决心忠于汉室,忠于职守,学习礼仪,忠君报国。其养马马壮、训子嘻君、杀子正纲、舍身救主等一系列举动就是明证。一个匈奴人,几十年如一日,忠君恭行,忠勇礼义,使汉族士大夫而不及,实在是千古一人。汉武帝使之“出则骖行,入侍左右”,信任有加,使宗室贵戚都嫉妒曰“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既反映了金日磾的高尚人格已得到皇帝认可,又反映出汉皇用人不疑的果敢性格。
金日磾兄弟、父子深受西汉武、昭、宣、元、成、哀、平七代皇帝的信任,恩宠之隆,实为西汉第一家。当时久盛不衰的家族还有张汤之后,被并称为“金张”。直到晋朝,诗人左思还无限感叹地写道:“金张籍旧业,七世珥汉貂。”
金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很快融入汉文化之中,除汉文化在当时比匈奴文化先进外,更重要的是休屠王的大阏氏,即金日磾的母亲,的确是位伟大的女性。是她教育两个无知的儿子,引导他们从习惯战争动乱变为和平安定;由弑君乱政的匈奴习俗变为忠君爱国的文明行为;由“父妾子妻,兄妻弟娶”的匈奴陋习变为拒君主宫女而不敢近,子戏宫女而杀之的儒家之风。金氏七世之荣,大阏氏功居第一。难怪汉武帝在金日磾之母休屠王大阏氏死后,把她的画像恭敬在甘泉宫,像对祖先一样地尊敬。
汉民族是中华民族几十个民族中的一员。汉民族又融合了历史上很多少数民族,匈奴族就是其中的一支,金日磾及其金氏族众当是西汉时汉匈融合的先驱。
六、金日磾与新罗金氏王族
1、中国史书中的新罗金氏王朝
最早记载新罗国的是《梁书》:“新罗者,其先本辰韩种也。辰韩,亦曰秦韩,相去万里,传言秦世亡人避役来适马韩,马韩亦割其东界居之,以秦人,故曰秦韩。其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不与马韩同。又辰韩王常用马韩王作之,世相系,辰韩不得自主为王,明其流移之人故也,恒为马韩所制。辰韩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新罗则其一也。其国在百济东南五千余里。其地东滨大海,南北与句丽百济接。魏时曰新卢,宋时曰新罗,或曰斯罗。其国小,不能自通使聘。普通二年(公元521),王姓募名秦始使使随百济奉献方物。”《梁书》是隋唐时人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继编撰而成,在其前,曾由梁朝人沈约、周兴嗣、裴子野受命编撰。梁代谢吴又有《梁书》 四十九卷,许享写成《梁史》五十八卷。这些由当时人编撰的史书,是当时人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姚氏父子所撰《梁书》的主要资料来源,也正是先于他们的这些珍贵文献。据以上可知,《梁书》所记普通二年新罗国使臣随百济入梁的记载应该是真实的。尽管《三国志》、《晋书》、《魏书》、《宋书》在东夷传中没有新罗国的记载,但《梁书》“魏时曰新卢,宋时曰新罗,或曰斯罗”的记载,应是可靠的。《梁书》说,普通二年(512)新罗王募秦,应是新罗使臣自己介绍的国王名字。因是译音,不排除还有其他名号的可能,这需要韩国学者进一步研究对接。
中国与新罗国的交往史,即从512 年起。但对有新罗的记载,应起于北魏。
《北史·新罗传》曰:“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传世三十,至[金]真平。以隋开皇十四年(594)遣使贡方物。文帝拜真平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
《隋书·东夷传》曰:“新罗国,在高丽东南,居汉时乐浪地,或称斯罗。[三国时]魏将毋丘俭讨新罗,破之,奔沃沮。其后复归故国,留者遂为新罗焉。故其人杂有华夏、高丽、百济之属,兼有沃沮、不耐、韩、濊之地。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传祚至金真平,开皇十四年遣使贡方物。高祖拜真平 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其文字、甲兵同于中国。”
《旧唐书·东夷传·新罗国》下云:“新罗国,本弁韩之苗裔也,其国在汉时乐浪之地,东及南方倶限大海,西接百济,北邻高丽,东西千里,南北二千里。有城邑村落。王之所居曰金城,周七八里,卫兵三千人。其王金真平,隋文帝时 授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武德四年,遣使朝贡,高祖亲劳问之。……国人多金、朴两姓,异姓不为婚。……七年,遣使册拜金真平为柱国,封乐浪郡王、新罗王。”
按照《北史》的记载,金真平是新罗国第三十代国君。查新罗国王世系,金真平是新罗国第二十六代国君。看来《北史》记载不一定准确。
“贞观五年,……真平卒,无子,立其女善德为王,宗室大臣[金]乙祭总知国政。诏赠真平左光禄大夫……。九年,遣使持节册命善德柱国,封乐浪郡王、新罗王。……二十一年,善德卒,赠光禄大夫。……因立其妹真德为王,加授柱国,封乐浪郡王。二十二年,真德遣其弟国相、伊赞干金春秋及其子文王来朝,诏授春秋为特进,文王为左武卫将军。”
“永徽元年(公元650),真德大破百济之众,遣其弟法敏以闻。真德乃织锦作五言《太平颂》以献之。……帝嘉之,拜法敏为太府卿。三年(652),真德卒,诏以春秋嗣,立为新罗王,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封乐浪郡王。”
“龙朔元年,春秋卒,诏其子太府卿法敏嗣位,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乐浪郡王、新罗王。三年,诏以其国为鸡林州都督府,授法敏为鸡林州都督都。”
开燿元年(681),金法敏卒,其子金政明袭王。天授三年(692),金政明卒,武则天为之举哀,遣使吊祭,册立其子金理洪为新罗王,仍令袭父辅国大将军,行豹韬卫大将军、鸡林州督都。
长安二年(702),金理洪卒,武则天为之举哀,辍朝二日,遣立其弟金兴光 为新罗王,仍袭兄将军、督都之号。
开元二十五年(737),金兴光卒,诏赠太子太保,遣使吊祭,并册立其子金承庆袭父开府仪同三司、新罗王。
天宝二年(743),金承庆卒,遣使吊祭。册立其弟金宪英为新罗王,并袭其兄官爵。
大历二年(767),金宪英卒,国人立其子金乾运为王,仍遣其大臣金隐居奉表入唐,贡方物,请加册命。大历三年遣使往吊册之,以乾运为开府仪同三司,新罗王。大历七年遣使金标石来贺正,授卫尉员外少卿。
建中四年(783),金乾运卒,无子。国人立其上相金良相为王。
贞元元年(785),授金良相检校太尉、都督鸡林州刺史、宁海军使、新罗王。 当年,良相卒。立上相金敬信为王,令袭其官爵。金敬信是金良相之堂兄弟。
贞元十四年(798),金敬信卒,其子先亡,国人立敬信嫡孙俊邕为王。贞元十六年,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新罗王。令司封郎中、兼御史中丞韦丹持节册命。丹至郓州,闻后邕卒,其子重兴立,诏丹还。
永贞元年(805),诏遣兵部郎中元季方持节册封重兴为王。
元和元年(806)十一月,放宿卫王子金献忠归本国。元和三年(808),遣使金立奇来朝。四年遣使金陆珍等来朝贺。五年,王子金献章来朝贡。
元和七年(公元812),金重兴卒,立其相金彦升为王,遣使金昌南等来告哀。七月,授金彦升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持节大都督、鸡林州军事,兼持 节充宁海军使、上柱国、新罗国王。
大和五年(831)金彦升卒,以其子金景徽袭新罗王兼父职。
开成元年(836)王子金义琮来唐谢恩,兼宿卫。二年四月,放归,赐物。
唐会昌以后的皇室实录文献,因黄巢动乱而大量失散,故新旧唐书对之后唐与新罗关系记载很少。从而对新罗僖康王、闵哀王、神武王、文圣王、宪文王、 景文王、宪康王,定康王、真圣女王、孝恭王、神德王、景明王、景哀王、敬顺 王等,所记极少。《五代史》仅有“后唐长兴四年(933),新罗国权知国事金溥遣使来唐”的记载,晋以后无考。随之三国统一,金姓政权由王氏代之。
2、金日磾与金氏王族
新罗金氏王族源于金日磾;金日磾与新罗金氏王族为宗裔关系。
《新罗文武王碑》云:“我新□□君,灵源自夐,继昌基于火官之后,峻构方隆,由是克□□枝,载生英异秺侯,祭天之胤传七叶以□□焉。”因碑文中缺 字太多,无法全面理解碑文通篇文意。现先就有关秺侯的汉字汉词解释如下:
“灵”:指亡故的先祖;源即来源。
“夐”:《说文解字》云:“营求也。”故引申为远。
新版《说文解字译述》云:“夐义为搜寻。”
“继昌基于火官之后”:《汉书·五行志》:“火正,古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左传》昭29 年:“火正曰祝融。”祝融乃夏后氏之祖。匈奴乃夏桀之后,故远祖为火官。
“胤”:指后代子孙。
“祭天之胤”:秺侯金日磾为匈奴王子时,曾做祭天金人。汉武帝因之赐金姓。
此句意为:秺侯之后代子孙。
“七叶”:《康熙字典》:“世也”。文中七叶即指秺侯金日磾七世子孙。
贯通原文之意应为:“我新罗之祖先来源甚远,寻求考证为上古火正祝融氏之裔。后来诞生了英武不同常人的秺侯。秺侯之子孙传七世□□。”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载:金日磾“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本以休屠作金人为祭天主,故因赐姓金氏云。”上云“七世内侍”指从金日磾算起,其子孙七代人均为汉朝皇帝身边的近臣。又云:作金人为祭天主故赐金姓。这和“载生英异秺侯,祭天之胤传七叶”完全是一个意思。诸如秺侯传七叶而子孙离散的记载,还散见于中国很多金日磾后裔《金氏族谱》之中。
自金日磾出生(前135)至王莽灭亡(西元24 年),其间共159 年。按传统算法,金氏应传五代人。查《汉书·金日磾传》,金日磾—金赏—(阙)—金当共四代。金当为金日磾次子金建之孙,于元始元年(西元元年)以金日磾曾孙袭秺侯,在侯爵位20 年。金当之祖金建与昭帝同龄,侍昭、宣、元帝达数十年之久。其卒时其子虽贵为内侍,又与汉元帝为连襟,但因无功,于史无名。这样看法,金当与汉成帝为姨表兄弟,与王莽为姑表兄弟,其年龄在嗣秺侯位时,约已 40 余岁。至王莽灭亡时,其年龄当在60 余岁。其子、孙已均在汉平帝和王莽朝中为内侍。其子为金日磾第五代,孙为第六代。
金日磾之弟金伦子孙兴旺,其子金安上被封为都成侯;长子金常袭侯位。卒后;由其四子金明之子金钦袭都成侯,为汉末一代大儒。金钦被鄄邯逼自杀,由金伦四代孙金涉之子金汤袭侯位,为金伦五世孙。《汉书》虽记金氏至第五代,但史书均称内侍七世,不会误记。只不过第六、七代子孙在王莽当政时,只是一般内侍而已,故无名传世。公元24 年,农民起义军攻破长安,城内权贵皆为诛杀对象。就在此时,金氏族人离长安四处逃命。
考汉时封国,其封地即食邑之地。其家族人众生活来源全在封国,即使当朝宰相,皇亲国戚概莫能外。金氏家族的生活来源就在济阴秺县,食6000 户,在当时是一个较大的封国。
考金安上因平霍氏谋反之功,于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封都成侯,神爵五年卒(前59 年)。五凤三年(前55 年),其子夷侯金常嗣侯位,一年而卒。以 此(前54 年)至元始元年(前1 年),都成侯空位达53 年之久。《汉书》说其食邑1777 户。应有封地,但地望不明。或者根本就无封地,只食皇家俸禄。
在王莽灭亡之时,金氏一族逃亡之地必然是衣食有保障的秺侯封国——今山东省成武县。金氏一族的第二次离散当在汉末黄巢起义之时。
金氏一族的第三次离散,是在汉献帝二十三年春(221 年)。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宪等反,攻许昌,烧丞相长史王必大营。时金日磾裔孙金祎,字德祎,自以为世为汉臣,忠诚显著,名节累世,视曹将代汉,密参与谋,事败被杀。金氏族人受曹操追杀,故远走天涯。今成武县汉之秺县之金氏族人,亦在曹魏统治下,闻讯亦亡命四方。
在三国时期,奔走四方的金氏族人之一枝,随着大批东渡人群,留居百济、三韩之地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3、金日磾与星汉王
《文武王碑》又云:“十五代祖星汉王,降质园穹,诞灵仙岳,肇临□□, 似对玉栏……”云云。
按中国历代对家族世系的传统算法,每30 年为一代。十五代约450 年。金日磾生于前135 年,卒于前86 年。照此推算,金日磾之十五代孙星汉王的生活年代,约在公元300 年前后,即中国东晋惠帝末年。此时正值天下大乱,百姓亡散,大批华人东渡三韩之地以避乱。可能有金氏一族先到百济,后到鸡林。唐天佑(904)年《高丽国弥智山菩提寺故教谥大镜大师元机之塔碑铭》曰:“大师法 讳丽严,俗姓金氏,其先鸡林人也。远祖出于华胄,蕃衍王城,其后随宦西征, 丛居蓝蒲……”这说明鸡林金丽严是金姓王族,其源来自华夏。
唐《唐高丽国海川须弥山广照寺故教谥真澈禅师宝月乘空之塔碑铭》云:“大师法讳利严,俗姓金氏,其先鸡林人也。考其国史,实星汉之苗。”星汉乃秺侯十五代孙,可见金利严也是鸡林金氏王族,为星汉王之后。遗憾的是,由于史料匮乏,现在难以寻觅星汉王本人及其东渡三韩的具体年代和详细资料。
对星汉王东渡三韩及其在中原的情况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在史海中钓沉寻觅,以进行深入研究,促进中韩文化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
七、关于恢复金日磾文化的设想
1、今伯乐镇玉皇庙村北有一高台,之上有玉皇庙。此庙始于唐代;唐以前 应是秺侯祠庙;因隋唐战乱,秺城毁废。秺候庙移往成武南堤之上。应废玉皇庙为秺侯庙,塑三代秺侯。立三代秺侯碑,展示金氏数十人在汉室的情况。
2、在秺城遗址,建立秺侯文化园;在文化园内建立大型匈奴文化展览馆。
3、恢复金日磾牌坊。
4、建立金氏祠堂。把《汉书·金日磾传》原版刻石。
5、恢复金氏墓园,修建金日磾衣冠冢;恢复金赏、金建、金当墓冢。
6、恢复九女墓、九女祠,重立历代碑刻。
7、争取用三年时间,把金日磾系列文化展现出来,使成武县成为中韩金日磾后裔的祭祖中心,进一步促进中韩文化交流,打造成武县旅游文化亮点。
二○○八年十月三十日